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朝袍
清代朝袍是大清服饰典制中的礼服之一,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联的长袍形制,穿着时另配冠帽、披领及腰带。这件石青色云蟒纹妆花缎朝袍,是清代中期官员朝会、祭祀时穿着的礼服。
该朝袍服式上保留了游牧民族圆领右衽、马蹄袖等特点,腰间装饰腰帷,腰帷以下为襞积式裳。袍服纹饰清晰,制作精湛,面料采用特殊的妆花工艺织出柿蒂形四爪行蟒、海水江崖图案,突显了袍服上过肩行蟒纹的威严庄重,同时在袍服的腰帷、下摆及两袖袖端,均采用同样工艺织有对称的行蟒纹。整件袍服形制规整严谨,彰显出清代官制服饰的煌煌礼仪。
红地绿牡丹纹闪缎披料
(清·三级文物)
披料即椅披匹料,是古代家具坐椅的衣饰,也称为椅搭、锦背。它盛行于明清时期,式微于民国后期,椅披之于坐椅,将柔软与硬朗、舒适与庄重得以协调统一。
这幅闪缎椅披料为传统提花丝织物,它采用了对比强烈的红、绿两色经纬丝线织造,通过色相差异产生视觉上的闪色效果,是闪缎丝织技术中比较典型的一种。这幅披料主要部分即为红地缎面上闪现折枝绿牡丹纹,布局错落有致,图案璀璨富丽。披料两端设有间隔万字纹横襕,内布密集的折枝小花和团凤纹样,整幅显现出宫廷贡织用品的尊贵华美。
绛色缂丝彩云金龙纹蟒袍
(清·一般文物)
蟒袍是绣有蟒纹的袍服,在颜色、纹样及形制上区别于帝后专用的吉服龙袍。清代服饰典制中,上至皇子亲王,下至文武百官皆可穿着蟒袍,其不同身份等级之间的区别体现在袍服颜色、蟒纹数量和爪数上。
这件绛色緙丝蟒袍全身采用緙丝工艺制作而成,袍服纹饰多样,图案色阶丰富,緙织技艺复杂。面料上使用金线緙织金龙纹九条,即前襟、后背及两肩为八条,里襟内藏一条。其间緙织灵芝祥云、蝙蝠和八吉祥纹,前后下摆处緙织海水江崖纹。袍服纹样合乎典制,构图烂漫绚丽,其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蟒袍周身透射出清代朝廷命官的尊贵身份。
藏青地织金蟒袍
(清·二级文物)
这件清代藏青地织金蟒袍,形制为立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袍服前后开衩。面料采用传统织金锦工艺,以银线为纹纬起花,突显纹样图案。
该织金蟒袍面料织有九条银色蟒纹,其中前襟、后背及两肩织有八条蟒纹,另一条内藏里襟。藏青色质地上间织祥云、蝙蝠、仙鹤和吉祥纹饰,在前后下摆处织有海水江崖纹,立水幅面较高,显现出晚清蟒袍的纹饰特征。整件袍服质地平挺,色调简洁,图案精细,为清代晚期官员春秋季节着装袍服。
黄地凤蝶牡丹锦
(清·三级文物)
织锦是丝织物中最为精致的高档织品。这幅黄地凤蝶牡丹锦,采用重纬织锦工艺织造出丰富的凤蝶、牡丹等组合纹样,织地坚韧致密,配色绚烂富丽。整幅图案在上下两端设有多道横襕,凤蝶纹相对排列,横襕之间满织回字纹、莲花纹、万字纹,富有很强装饰性。中间部分为多组对称的牡丹、花蝶纹,因规整排列而显得繁而不乱,体现了织锦工艺的精妙。
清代丝织物的纹样中常常利用谐音或隐喻表现吉祥寓意,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牡丹与凤蝶组合意为“富贵无敌”。这幅进贡清廷的织锦,图案色调瑰丽,给人以雍和华滋之感。
(未完待续…)
图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明代江西九江万黄氏墓文物
下一篇:明代鸟衔花枝纹缎夹袄的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