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缎地柿蒂孔雀纹织成襕袍
明·一级文物
衣长135cm,通袖长252cm
该文物为2012年苏州木渎地区明代墓葬发掘出土,根据墓志铭考证,墓主人范唯一系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六世孙,三品文官。该袍衣式为交领右衽、上裳下裙式连体袍服,下裙的“襕”左右两侧均匀地布有褶裥,具有明代官服制的典型性。面料为正反五枚提花缎,其纹样特征是上裳织有柿蒂形江崖海水牡丹孔雀纹,孔雀尾部向肩部延伸,过肩图案有龙纹,通肩与裙襕纹饰一致,纹样十分精致,并由整体织成,含织金。
黄地套环胡羊纹锦残片
唐·二级文物
44×25cm
该残片出土于青海都兰,为盛唐时期典型联珠纹纬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与外来文化交融的集大成者。初唐丝绸织锦纹样以走兽纹为主,少部分为禽鸟纹。唐中期,物产丰盈、疆域广大,波斯文化与汉文化交错影响渐渐融为一体,纹样渐推联珠禽兽纹样为风尚,晚唐时期则以团窠纹样为主流。该织锦残片采用联珠团窠胡羊纹并行排列,左右对称,间以几何形花瓣装饰,联珠内胡羊图案清晰灵巧、生动可喜。
褐色菱形罗地菩提纹绣衣残片
辽·三级文物
35.5×35cm
该残片出土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耶律羽之墓,1992年抢救性发掘,列当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墓主为契丹皇族成员,官至相辅,入葬时间为942年。该墓葬出土大量丝织品,融合了中原地区的织造工艺和北方民族的审美特点,对研究辽代丝绸发展历史意义重大。
该件文物为衣饰残片,以菱形纹四经绞罗为底料,用压金彩绣的方法绣出图案,即以单根金线钉金压边,用平绣针法绣出主体纹样——菩提、花树和吉鸟,工艺繁复精细,底料轻盈透薄,图案丝缕分明,花纹厚实饱满,排列错落有致,极富立体感。
万字牡丹暗花绮
南宋·一般文物
27×24cm
该残片出土于江苏常州金坛、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太学生周瑀墓,考古发掘于1975年,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其光泽、弹性、抗叠性均为以往出土文物所罕见,平素、小提花、大提花俱全,以纱、罗类织物品种居多,绮类也极富特色。宋代服饰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崇尚自然质朴、含蓄内敛的时代特征。该残片质地为平纹地起纬斜暗花,万字牡丹纹图案,线条流畅细腻,体现出南宋丝织工艺的机巧。
黄地凤穿牡丹纹绫残片
元·一级文物
52.5×19cm
该残片出土于湖南省沅陵县元代墓葬,平纹地起暗花,质地轻薄,纹样简洁典雅,秉承了宋代的审美思想。元代,花卉图案成为服饰纹样的主要题材,并流行各类吉鸟或动物在花丛中穿插的图案形式,如“凤穿牡丹”等在该时期普遍流行,可能是因为一者为百鸟之主,一者为众花之王,赋予了吉祥尊贵之意。明代之后,凤穿牡丹依然成为富贵的象征,在其他品类文物上均有体现,影响广泛。
(未完待续…)
图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