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曾自诩为“十全老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艺术上的非凡造诣使其更像是一位挑剔的艺术总监,对于宫廷御用之器的制作,他常时亲自授意内务府,参与设计,即便是在面对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乾隆皇帝亦是推陈出新,设计出各种新奇样式。
清乾隆杏黄色绸绣彩云金龙纹女龙袍
尺寸:长300厘米 宽150厘米
杏黄色龙袍为清代贵妃、妃所御吉服之一,主要用于大型典礼及各种时令节日等吉庆场合,如:万寿节、千秋节、元旦(即春节)、冬至令节、先蚕坛躬桑儀……等。
清代后、妃吉服袍是一款前后身连体通裁的直身式袍服,通常情况下,多与吉服褂套穿,有时亦会单独使用。在清代典章制度中,女龙袍的分类及造型不但繁复多样,且最具特色。
此件杏黄色龙袍料即为正行龙款式。这是一件专为清代乾隆时期贵妃或妃位份的人制备的,秋季或冬季龙袍料。其绣制制作及完成时间,应在清乾隆晚期至嘉庆初年。
根据清代《内务府来文》档案中的详实记载可知:一件御用袍服的织、绣周期,少则一两年,多则三四年,有时甚至时间更长。
而在这漫长的制作周期中,还不包括衣料的包装(御用衣料还需用镂雕红木、榉木刻字或贴签衣料盒盛装)、运输(水路或者陆路)、进宫勘验、入库,以及派发给“衣作”,选配衬里(及丝棉或皮草)、纽扣,并再一次衡量确认穿用者适衣尺寸(毕竟距首次量体已过很长时间),才能进行裁剪缝纫,最终制成一件成衣……等一系列时间。
可以说,清代帝后服饰制作的奢华考究与艰难繁杂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金龙纹样袍料
这件杏黄色龙袍料,采取二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运用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缠针等刺绣技法,在三枚左斜纹江绸地上,绣制彩云金龙、海水江崖、蝙蝠及折枝寿桃等纹样。
两肩及胸背正龙各一,下摆前、后,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下衬万字不断头,作曲折网格状,间以小朵花纹样。整体构图沉稳庄重,疏密有序。层次分明,立体感突出;设色自然和谐,浓淡相宜;针法娴熟细腻,舒展流畅。局部(树干)做笔墨皴染,力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与故宫传世同时代藏品特征完全相同。是一件难得一见的清代苏州织造具有代表性的刺绣佳作。
袍料后身图
熟悉清代帝、后服饰纹样的人想必知道,乾隆时期的彩云多作“流云”状。然而,在此袍料上,人们不难发现,五彩流云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夸张、浪漫,也更具装饰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写实与写意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
一股股漫天遍舞的五彩“如意灵芝连云”,形态万千充满了画面。像飘渺缭绕的条条彩霞,在熠熠生辉的金龙身边流动穿行着。它们那神秘莫测的万千变幻,既像溅落在水中涌动的彩色浪花,泛起阵阵涟漪。又似缕缕袅袅的云气,从水中慢慢喷发、升腾……,
一派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展现在观者眼前,充满生活情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刹那间,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油然而生,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袍料五彩祥云图
尽管清乾隆以后各朝,又经历了“灵芝云”(又曰:烧饼云)、“如意云” 、“灵芝连云”(又曰:疙瘩汤云)以及复古式“四合如意云”等一系列审美趣味的变化,但都不能与清乾隆时期那种放逸、潇洒、自然,充满生命力的五彩祥云相提并论。
袍料下摆行龙图局部特写
两条金碧辉煌的行龙四目相对杀气腾腾,犹如威猛骁勇的鹰爪功武侠气势如虹从天而降;抑或又像一对久经沙场的掼跤高手,面对强劲的挑战者,摆动起健硕有力的臂膀,跳跃着挑逗、震慑对方。充分体现出满民族骑射尚武“马上得天下”的英雄气概,以及大清朝“康乾盛世”那种傲视群雄不可撼动的霸气。
令人遗憾的是,乾、嘉朝以后,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纹样再难一见……而第二种纹样基本退出了宫廷装饰,更多地显现出趋于“世俗化”的特征了。
寓意与谐音,是中国古代人对富贵、吉祥的期盼与追求的主要表现形式,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蓝缂丝蟒袍剪切下摆海水江崖图
袍料下摆海水江崖
在江崖应该所处的水面位置,却被一座座瘦、皱、露、透的太湖奇石所占用。本应波涛汹涌的立水,却俨然一派波光粼粼的“平水”场面令人咋舌。然而,大家又都了解,在清代冠服制度中,凡帝、后礼服(衮服、朝袍、朝褂、朝裙上的)海水江崖均“平水”;凡吉服(龙袍、龙褂)皆“立水”的严格规定。
袍料海水纹样
翻开历史的一页,乾隆皇帝的多次江南出行巡幸。在那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说,几乎影响了他一生,始终左右着其宏伟的执政方略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些清楚明了地告诉我们,清高宗所要表达的正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诸乾坤”的治国理念;他所追求的就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他脑子里所想的也一定是大清江山子孙永葆……。这些统统通过如此浪漫的装饰手法,都被清高宗那细腻、准确地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致,令人拍案叫绝。
图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茶服 • 中式文化之美
下一篇:丝绸练漂印染工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