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体察民情、歌咏劳动的田园诗中,桑麻,已经成为经典的话题。植桑养蚕、绩麻织布……
中国古代的种种织造活动之于生活,既是温饱所必需,又是美感之源泉。而布帛,作为技术与灵感结合的产物,更是一个时代衣冠仪礼、时尚潮流的文化载体。因此,相较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织绣能更直接、更及时地反映历朝历代的工艺水平、经济状况和审美取向。
如今的我们,不妨循着那抹历久仍新的丝光锦色,去追溯凝聚在经纬交错间的民族文脉。
第一单元 礼仪之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丝麻棉毛等材料织造出最初的布帛进而又被劳动者的巧手裁剪成幅 、连缀为衣,使其在满足遮体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实用功能之外,更具有约束个体行为、标识身份阶级、巩固文化认同的社会功能。
最早的对襟——䋺(qiū)衣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 (战国)
荆州博物馆
此衣袖为罗地,边缘为大菱纹锦,以锁绣绣法表现龙、凤、虎三种动物,在菱形四方连续的构图骨架内以中心对称的构图描绘三种动物相互缠绕的排列,龙身、虎尾、凤鸟均呈现S形曲线。中心对称、骨架构图和S形动感的曲线,使绣出的纹样富有动感和韵律。
第二单元 汉韵胡风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秦王扫六合,江山归一统。秦汉形成的“大一统”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和工艺生产的繁荣,而统一文字、度量衡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实施使各地工艺美术面貌趋向一体。
汉通丝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密切联系,深化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漫漫丝路上,东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讯息在布帛丝缕之中留痕,使今天的我们仍能望见两千年前的汉韵胡风。
绛红绢地“长寿绣”残片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
黄褐对鸟菱纹绮“乘云绣”残片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
乘云绣与长寿绣类似,即将鸟身分割打散,在云气纹中露出鸟头,形成乘风飞鸟的形象。而穗状云纹本身,可能与凤鸟羽翅有一定的联系。长寿绣与乘云绣,在流动的云气中穿插龙与飞鸟,应是对楚文化中龙凤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未完待续)
图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上一篇:清代女子服饰马甲系列
下一篇:古代锦绣(二)